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影业,日前宣布了自己的“转身”计划。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俞永福表示,阿里影业将通过构建用户触达、商业化和内容产业化三大“新基础设施”,以“互联网+”赋能电影产业。“电影产业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既需要创意故事、独特表达这些感性元素,也需要高效的用户触达、内容制作和商业变现的理性建设。”俞永福说。
在业界看来,阿里影业的选择在很大程度出于财务压力。根据2016年财报显示,阿里影业的收入为9.046亿元,同比增长243%;全年归属股东的净亏损为9.59亿元,其中包括阿里影业主控的电影《摆渡人》票房不及预期。但俞永福却讲出了“新意思”,所谓赋能电影基础设施,其实就是将阿里系互联网入口产生的数据与电影产品相连相通,其中,运用大数据提高电影宣传发布效果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俞永福表示:“用户触达的基础设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用户,更好地连接观众与内容,包括大数据宣传推广和智能发行。阿里影业从数据角度分析影片的潜在观众,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观众群体,按照用户细分、逐层递进的方式推广。”他举例说,影片《一条狗的使命》利用大数据宣发,在制片成本只有2200万美元的情况下,获得了6亿元国内票房。
另一方面,依靠天猫和淘宝在内的零售平台和蚂蚁金融在金融领域的“超级入口地位”赋能电影基础设施,也意味着基于电商、金融、内容生态的模式创新,为内容创作者带来更多货币化通路,例如衍生品开发、IP授权和植入等。俞永福表示,拿衍生品开发来说,《碟中谍5》衍生品收入1000万元,《星际迷航》3000万元,但影剧联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衍生品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
此外,基础设施还包括在线购票平台。阿里影业的财报显示,其亏损的另一主要原因来自阿里影业对在线购票平台淘票票的市场推广支出有所增加。不过,在线购票平台也有其自身价值,平台一旦做大,将直接推动影片的宣发和推广。正因如此,阿里影业继续发力,本月初以12亿卢比收购了印度第二大在线票务平台TicketNew。
不过,对于自己生产内容的阿里影业来说,既做生产商又做服务商使其面临巨大挑战。俞永福表示:“阿里影业不会把内容量做得很大,不会把扩量作为做内容的目标与核心。”但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对此坦言:“未来,传统影业与互联网影业还是会相互竞争,由于电影行业很小,大家做着做着就做成一样的公司了。”
此外,阿里影业还要面对其他互联网影业的挑战。乐视影业CEO张昭表示,乐视影业的商业模式也是“以用户为源,IP为根,影视为用户媒介”,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营销实现变现,并放大品牌价值,促进衍生价值的增值。这几乎与阿里影业的选择不谋而合,但考虑到“超级入口”并未完全集中在阿里巴巴手中,预计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互联网+电影基础设施”的模式将百花齐放,催生多种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