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互联网的UGC模式(User Generated-Content, 即“用户产生内容”模式)成为热点话题。然而,相对于PGC模式(Professional Generated-Content,即“专业产生内容”)来说,这个概念其实是模糊不清的。
UGC模式依然需要有“编辑”的角色存在,它跟传统PGC模式的界限并不清晰,概念也并不新鲜。PGC模式,同样可见于成熟如新浪微博的社交媒体上,专业编辑在运营话题,筛选内容,策划热点,管理标签。而UGC模式在传统媒体上,则表现为“读者来信”栏目。
不一样的是,在新媒体上,“用户产生内容”表现得效率更高,参与门槛更低。
对于杂志媒体而言,UGC模式依然是他们在新媒体运营上不断探索的方向,原因有四:
可持续影响:让高质量的读者创造高质量的内容,高质量的内容继续聚合高质量的读者,制造良性循环,让品牌在新媒体上有可持续的生产力和影响力。
适应平台特性:新媒体节奏快,不一样的阅读习惯,内容需求量大,让读者一起承担内容创作,更能适应平台需求。
降低厌恶风险:读者产生的内容,是有群众基础的内容,减少“厌恶”的可能。
提高粘度:在合适的语境下,为读者创造自我表达的机会,提高读者对杂志品牌的归属感。
讨论新媒体上的UGC模式,略显空泛。下文将以《城市画报》为例,来尝试探讨杂志媒体在网络平台上实践UGC模式的可行性。
一、杂志在新媒体上UGC模式的可行性
以《城市画报》为例,在研究城画读者的网络行为,以及城画的内容定位后,我们发现其中确实有发展成UGC模式的可能性:
具创作基因的人群:《城市画报》聚合的人群是社会的新锐力量,这样的读者更有行动力和创作欲,也因为见识广阔,而具备创造内容的潜力。
良好的创作氛围:专题、特辑的策划,多年来布置下“强烈好奇”“视觉独特”“重视自我表达”的氛围,有助于带动读者的创作欲。
成熟的圈子文化:在《城市画报》带动下的内容创作,更像是圈子行为,与志趣相投的人分享,更有认同感和成就感。
权威的认同能力:《城市画报》在城市生活、社会创新、艺文类领域中已有一定权威,用户产生的内容得以在城画官方渠道发布,有一定的认同感。
以上种种说明,《城市画报》在新媒体上确实具备发展UGC模式的潜质,于是有了下文一系列实践。
二、城画微信UGC实践案例
在微信这个平台,点对点的感觉尤为强烈,用户可以直接而私密地与主页君互动。直接和私密,为“内容的征集和创作”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式。
既然也有了高质量的用户,也有了合适的平台,应该让读者产生什么内容呢?这个答案依然要回归到微信的基本信息形态,可以产生的内容就是图片、文本、声音。
1.让用户产生图像——万圣节互动:自拍一张,吓城画君
万圣节前后,大部分微信账号、微博账号都在讲鬼故事。城市画报微信只能另辟蹊径,让用户自拍一张,晒晒自己的“鬼模样”。比起听别人说鬼故事,用户明显更愿意表现自己。
形式:推送话题“自拍一张,吓城画君”——收集自拍照——整合后群发,并附上语音版鬼故事两则作为报复。
效果:活动当晚获得90+次照片回复,而回复关键词收听“语音版鬼故事”的指令发出量达600+。
难点:筛选惊吓程度适中的照片,把握好惊悚度; 语音版鬼故事的录制,需要专业的音效配合和口述者,才可渲染恐怖的气氛。
2.让用户产生文本——用“物件”的思维写一段腹黑的话
我们把这个策划看作是微信上进行的一种“行为艺术”,周五,摆脱既定的思维写一段腹黑的话。这一次策划,意外地收获了很多精彩的句子。
形式:周五发布话题——收集回复,整理成文——在微博、豆瓣上发布
效果:获得100+次回复,微博转发量为36次,同时在文中推广微信二维码,带来100+订阅增量。
难点:话题设置需考究,用户容易想到,方便手机输入,说出来有趣又不限低俗。
3. 让用户产生音频——旁听微信·城市发声
“旁听微信·城市发声”是城画微信最历史悠久的UCG类策划,每期发布一个与城市生活相关的话题,让用户讨论或分享,挖掘城市人的生活状态。近期策划的“说说别人大概很少有的经历”,用户回复的内容十分有趣。
形式:微博宣传——发布话题——收集音频回复——编辑成有1分钟音频——在微信上再次发布
效果:这个互动策划已进行到第八期,每次可收集到100+音频回复。
难点:最初的话题设置决定最后的音频质量,因此必须考究。话题策划,要注意是否可以语音回复,是否能短时间讲完,回复的内容是否有趣,是否适合城画的基调等问题。
三、微信运营的困惑
微信运营已有2个月,遇到一些问题,总结出来希望可以得到讨论或解答:
1、随着微信用户更加成熟,主页君的个性魅力下降,聊天需求下降,资讯需求大,对内容要求更高。微信用户对内容愈发敏感,应如何应对新需求?
2、由于微信的传播模式单一,二维码的推广主要靠印刷物料和微博,渠道缺乏,后续订阅量增长缓慢。有什么更好的渠道或策划可以推广微信二维码?
3、无论是微信,还是微博,都是快节奏的,高强度的。运营者应如何将新媒体上的努力沉淀成品牌影响力?